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此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来。如本篇课文共分了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重点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为4——8自然段,写了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时,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其实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写一写“我想对太阳公公说”再一步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但在课程实施及课后检查中发现,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课文从设计上来说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的设计。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应该是有实效的:学生有所得。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差距,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报酬》是“书趣”这一板块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14岁那年为邻居修整草坪,巴罗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因为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课文体现了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道理。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提出疑问——重点分析——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告诫我们“语文课要以读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当一名学生把一篇课文读得熟练时,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反之即使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课文,也收获甚微,朗读的确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更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紧紧围绕“通过朗读,培养他们良好语感“的主题。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巴罗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品读过程中,我主要在让学生“爱读,会读”上下了功夫。
一、设疑激趣,引到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本课为一篇充满感情的记事文章,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起来会很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决定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达到理解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都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读一边想,学会读书。如:在引入新课时我设疑:巴罗先生付给作者的报酬仅仅是一本书,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付给他的最高报酬呢?为了弄明白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读书的欲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二环节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2——7自然段,感悟巴罗给作者的报酬。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精读。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巴罗给作者的报酬是:送书,选书,引导作者读书;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品味巴罗和作者的话,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悟出巴罗给作者的报酬不仅赠书,还有那份珍贵的对作者由衷的关爱。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题的深刻含义,也体会了作者对巴罗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将巴罗的报酬当作人生最高的报酬。在处理读的过程中,每读一次书,我都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学2——7自然段时,我把初读的目标就定在学生能感知到巴罗先生给作者的报酬是书即可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品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到巴罗对作者由衷关爱这最高的报酬。为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然后在说说、议议、读读中把文本读透,体会透,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教学中我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把感知不到的内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义理解透了。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会对巴罗充满怎样的感激之情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达到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感情共鸣的目的。
二、运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和培养,运用多种读来帮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角色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把情感和体验灌注其中,用朗读把微妙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出来。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了人物的心 ……此处隐藏13362个字……这一情节没有纳入课文,可以参见《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晚辈称呼长辈,只称呼长辈的名字和父名,不称呼姓氏,所以凡卡称呼爷爷“康斯坦丁·冯卡里奇”。
下面是来自《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岁,家里很穷,又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另外,凡卡又为什么不会写信封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原因一,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说原文,有这样一段被删去的话:“当初凡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笔者注:其人是老爷家的小姐)就常给凡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彼拉盖雅一死,孤儿凡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至于小姐为什么喜欢他并乐意教他,这又和凡卡的母亲曾是小姐宠爱的女仆有关系。
原因二,俄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不同,俄国孩子学俄语读写要比中国孩子学习汉语容易得多。凡卡虽没有上学读书,但很小的时候小姐就教他念书、写字;另外,凡卡的爷爷也识字(可以从文末的梦境描写中看出),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也曾教过凡卡,因此,凡卡会写信应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气,用词浅显,近乎是一般儿童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是可能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山茶花》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山茶花”颜色多、形状各异的特点,然后指出,山茶花的美丽源于花骨朵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的准备,赞扬了花骨朵坚韧顽强的品格。
教学这课时,我最初有两个思路:一是上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后再教学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第二课时再学习课文四至七自然段,写生字;二是第一课时进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写生字,第二课时再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但根据我们班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我选择了第二种教学设想。在此我主要针对第二种思路的第二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查找阅读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课堂上,为了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山茶花的美丽,我是这样教学的:
整体感知课文后,我问:“山茶花到底美在哪儿呢?把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学生读完书后,能够很快的找到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在师生交流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件的直观感受,学生能从以上的文字中深刻的感受到山茶花的颜色丰富,颜色美艳绝伦,花形多而美。在理解之后的朗读中,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山茶花的喜爱。在学习作者写比喻句时,学生说出了令我惊讶的话语,如:山茶花的红,那是怎样的红啊!像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焰;那紫茶,仿佛刚从水中捞出的玛瑙一般。学生能说出这么美的句子,应该已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山茶花的美不一般,不然,这股源泉从哪里来?
在接下来的'4—7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读课文,很快的理解山茶花开得美的原因在于它的花骨朵有一股特别劲,而这种特别劲又体现在它的骨朵几乎是在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的骨朵,这些骨朵就是在一季又一季,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准备着。
这是令我满意的教学,但在这课教学时,还有几个地方讲得不够透彻,如:“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这段文字中的“绝”是什么意思?理解山茶花的花形时,有这样几个词语: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教学时,我只是自己对照课件简单的提了一下,什么是排列有致,对“舒展而潇洒”没有讲解,这回让学生留下疑惑:究竟什么叫舒展而潇洒?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讲继续到其他班级上《山茶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注意以上不足,争取课堂教学令自己满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童趣,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小贝当的可爱。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情朗读
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以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为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第一句,“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朗读之前,让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过谁大摇大摆走路的动作?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唤起了对“大摇大摆”的形象思维,再加上动作表演,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体会到了小贝当急切想长大装大人的夸张动作,又进行了口语训练。
2、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
当店里其他客人都一个接一个走了,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傻乎乎地躺在椅子上。这时,小贝当会想些什么呢?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拟人化的动画场景,激发学生想象。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小贝当那种纳闷、疑惑的神情,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